互联网巨头强攻电影原因何在?

2015年 / 03月06日

     2014年互联网企业全面挺近电影业,这让很多自我感觉良好的从业者,纷纷惊出一身冷汗。与以往的进入者不同的是,互联网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还带来与电影业相关领域的成功经验以及很多新的观点和词汇,“大数据”、“迭代”、“电商”、“痛点”、“互联网思维”、“破坏性创新”等等。整个2014年,互联网企业以他们娴熟的媒介操作能力,几乎以每月一个新词的架势向电影业灌输着他们的思考。在这些新词背后所潜藏的不仅仅有方法上的创新,也是对互联网企业更有利的新规则和对行业旧有流程的全面改造。

攻势为何是在近两年集中爆发,电影业不足300亿票房的市场容量,为何能如此吸引千亿美金市值的互联网巨头,想要理解这样的浪潮,我们必须要去追溯到另一个领域的故事。

从宏观政策上,去看互联网巨头为何强攻电影

1996年初,美国修正了一项已经沿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法案《美国通信法》,其中最大的改变是打破了在通信领域的诸多壁垒,允许长话、市话、广播、有线电视、影视服务等业务互相渗透,允许各类通信运营商互相参股跨区域群殴,也就是说,我们如今试图完成的“三网融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美国在二十年前就已经开始从法制上进行调整。

1997年,美国联合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公布了统一的北美产业分类系统(NAICS),将信息业明确列为一种产业类目,并将其定义为将信息转变为商品的行业,其中包括了三种类别:

生产和发行信息及文化产品的行业:如出版、影视、软件行业

提供传递或发行这些产品以及数据或通信媒介的行业:如电信业、广播电视业

处理数据的行业:如当时在美国处于高速增长期的互联网行业

90年代中期美国对信息产业的重新规划,和所出台的一系列对并购的放松管制政策,直接促成了1996至2001年,以信息服务为主的传媒业集体加入到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五次并购潮中。根据相关统计,仅在1996年,美国传媒业超过500万美元以上的并购案就发生了258宗,数量比前一年增长了48%,当年迪斯尼收购ABC,时代华纳收购特纳广播公司两宗交易的合计金额,便达到了256亿美元,这个数字已经远大于如今中国信息产业一年的并购额。

经过90年代中后期的疯狂整合,除了迪斯尼、时代华纳之外,在美国还诞生了另外几家传媒巨头,如维亚康姆(派拉蒙的母公司)、康卡斯特(环球的母公司)、新闻集团(21世纪福克斯母公司),这些公司至今依然掌握着全球传媒业的主控权。2001年,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的合并完成了全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并购交易,金额为1862亿美元,这个纪录至今未被打破。

之所以需要去追溯美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因为在中国当下,我们也正面临着信息产业进行全面调整的关键时期。

信息产业大整合是促成互联网企业跨界的主因

与美国在90年代大力促成信息业变革的初衷相似,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由信息效率决定一切的阶段。信息产业自身通过扩大规模效应来提高资源配置能力,淘汰过剩产能是大势所趋。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有四项政策是促成信息产业加快整合步伐的直接原因。

2013年1月,工信部联合总共12个部委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电子信息业到2015年,应该形成5-8家年销售收入过1000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BAT三家目前均未达到,但差距不大),努力培育销售收入过5000亿元的大企业。

2013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务院第一次公开以“信息消费”的概念来理解信息产业的市场化特征,并同时细化了“全面推进三网融合”的方法步骤,强调了信息产业整合的国家战略意义。

2014年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推进大型传媒集团的特殊管理股试点,是2014年的重点工作。这样的举措代表着在《公司法》中明确规定同股同权的中国,有可能会从传媒领域采取同股不同权的方式吸纳民间资本。

2014年3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针对一些企业并购中的细节问题重申了国家政策调整的方向,并提出应该对民营资本进一步放宽在各个领域的准入要求,推进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经营。

在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各种民营资本在信息产业内尽可能的跑马圈地,以互联网企业为主角的并购风潮迅速兴起。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统计,2013年,中国市场广义互联网领域(同等于信息产业领域)的并购金额比前一年增加了接近三倍。2014年,这个数字又进一步跃升到了200亿美元以上,在整个中国的并购市场中从原本微乎其微的占比提升到了19%之多。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这里所提到的数字只是按照被并购方进行的分类,还不包括这些企业在其他领域的拓展。


即使目前市场上所呈现出对“娱乐”的过度追捧,凡影认为那只是二、三级市场的观众在重新进入影院时,暂时的盲目消费所导致的结果,也是一部分年轻创作者受限于自身和行业的整体能力,在创新上无法尽善尽美的缺憾。但电影市场的迭代速度之快,会让观众迅速醒悟,并重新寻找到他们的需求,一批有价值的创作者,也正在被更多的资本所肯定,我们相信他们最终将会获得市场真正的尊重。

观众与创作者从来就不是对立的,消费与艺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是永远并行互相帮助,任何资本在进入电影市场时,它都并不希望会承担骂名。做好电影,做更多的好电影,是电影市场的需求,也是整个社会的需要,更是创作者在面对任何资本时,可以获得谈判权利的终极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