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打劫”我们的网络自由

2015年 / 02月02日

      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1月11日播发了《你的信用卡个人信息“只花5毛钱就能在网上买到”?--银行信用卡信息泄露调查》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接受“新华视点”记者专访时回应,针对个人信用卡等信息网络泄漏问题,我国将加快研究制订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加大对非法收集、泄露、出售个人信息行为的打击力度。监管部门还向社会公布了居民信息泄漏举报渠道:公民可通过“12377”举报电话等多种方式维权,互联网公司有责任遏制非法个人信息交易。(2月1日 新华社)  

  网络敲诈和网络删帖余波未平,网络个人信息泄露再出事端,一个没有价值取向的网络世界怎么会频频挤压我们自由呼吸网络空气的空间?是谁在“打劫”我们的网络自由?我们该如何收复失地,重新确立正常的网络秩序?当然,这是一个问题的自然链条,只要抓住了关键环节就很容易得出结论——利益!  

  “利益”是把双刃剑,一边激活,一边打压。利益驱动下,我们才有动力愿意去做些本来与我们无关的事情,比如说,你是个音乐爱好者,但却从来了金融行业,对于音乐的喜欢远远大于对于金融的喜欢,之所以甘愿放弃喜爱的东西,只是因为金融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回报。而另一方面,利益驱动下,会让一些人可以不择手段从事一些违法的事情。马克思说“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当然,这里的肇事者不是资本,而是利益本身,是利益正在一步一步蚕食我们的网络自由空间。  

  在网上,写篇文章,会遭到无由的谩骂;发个微博,也要谨小慎微;对一张照片,也有会有人横竖挑剔……都说自媒体时代,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自由发声,其实不然。  

  一方面,网络自由不能触碰法律底线,这是基本常识,也是网络为了获得自由而不得不让渡的一部分权利。  

  另一方面,网络自由正在受到不确定目标的攻击,但这些攻击的目的很明确——为了利益。我们经常会收到不明邮件或不明短信的骚扰,烦不胜烦,在有时候,还经常被“人肉”或者“恶语相向”,在我们正要想在网络上一展身手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会说话的哑巴”。不敢发出真实声音,不敢自报家门,网络虚假充斥网络空间,一切都是“利益”惹的祸。自私者通过出卖我们的利益而获得个人“利益”,不断打劫着我们的自由,绑架了话语权,让很多人“失声”但不敢“痛哭”,严重破坏了网络空间的生态环境。  

  网络恢复“自由身”,需要多方努力。一是法律亮剑,将“打劫”者绳之于法;二是受害者加强防范意识,“对自己好一点儿”;三是提升网民素质,弱化“利益”的副作用,畅通“利益”发挥正常作用的渠道。  

   我们乐见网络恢复自由发声的状态,这种声音不必都是“利益”的代言人,说真话就好!